摘要: 原標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孩子養(yǎng)育上積極作為,這樣的80、90后家長也有思維局限?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80后、90后父母深諳此道,他
原標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在孩子養(yǎng)育上積極作為,這樣的80、90后家長也有思維局限?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guān)重要。80后、90后父母深諳此道,他們善于接受各種新的教育理念,也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長。
即便如此,在一些教育專家和學校老師看來,在孩子教育上積極作為的80、90兩代家長,依然存在思維局限,這種局限有時候會讓他們變成“最難伺候的家長”。
上海平和雙語學校校長萬瑋曾提出,70后家長是不夠自信的,他們他們出生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但又趕上了時代的紅利,所以主要表現(xiàn)在:即使成為了社會精英,但內(nèi)心總有不安,對物質(zhì)很看重;價值觀分裂,經(jīng)常會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訴求。80后,正好朝著自信又有底氣的年代過渡,90后則自信更甚。
但自信的80、90后家長,在一些老師的眼中,卻也是“最難伺候”的,因為他們看起來懂得很多,對孩子的教育有著強烈和明確的訴求,但有時又顯得搖擺不定,容易和老師的教育方法產(chǎn)生沖突。
比如,他們抱怨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里“死板”的訓(xùn)練太多,不利于孩子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有時候也抱怨老師看起來過于嚴厲……
這些越是看起來懂教育的家長,其實更容易陷入“思維局限”,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更容易變得盲目。
這種思維局限到底是怎么來的?在成都市實驗小學課程中心主任白雪看來,其實這恰恰是屬于80、90后家長們非常典型的時代特點——尷尬且自我矛盾。
80、90后整個成長周期,是經(jīng)歷著特殊變化的。
一是和我們的時代發(fā)展有關(guān),從小時候的集體主義,隨著社會發(fā)展,歷經(jīng)了全球化進程,在思想上更為獨立,開始從互依型自我過渡到獨立性自我。因此,我們好像很有自己的觀點,但其實不是;努力裝作很特別,但實際上,卻又是“集體無意識”的。
并且,很多80后的婚戀觀,其實是不婚主義或離婚群體的主力軍,普遍有著更低的道德負擔和更高的自主意識,所以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出現(xiàn)了很多有意思的新教育方式。比如現(xiàn)在非常流行的“反向育兒”。
近日,就有一位黑龍江的媽媽分享了一段這樣的視頻。畫面中,三歲的女兒執(zhí)意要在0度左右的天氣穿著輕薄的裙子出門,在媽媽勸告無效后,媽媽便不再阻攔,讓女兒出門并跟在身后不斷詢問“冷不冷”。
家長模仿孩子的做法,在孩子面前學著他們的耍賴皮、鬧情緒、壞習慣,“走孩子的路,讓孩子無路可走”。
二是和我們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guān)。80、90后有一個非常明顯的時代標簽,那就是“獨生子女”。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小皇上”“小公主”,在集所有寵愛及厚望于一身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之下,是被精細撫養(yǎng)長大,看似非常有原則,但實際上卻總是在妥協(xié),面對各種教育方面的理論知識很豐滿,但真正實踐起來卻很骨感。
比如,有的孩子比較內(nèi)向,老師建議家長要注意多引導(dǎo)和鼓勵孩子社交。但是家長認為,“內(nèi)向”并不是什么缺點,不愿意“強迫”孩子社交。而且當今社會,社恐的人那么多,照樣生活得好好的。但成年人說自己社恐大多是自嘲,是不愿意無效社交。對孩子而言,社交能力是一種社會能力,在低年級階段,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能力。有的孩子進入小學,學習不好不是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社交的問題。
雖然80后是作為新中國最有文化的一代,但不得不承認,有知識并不等于有教育資本。可以說,我們在嘗試努力跳出老一代人的教育觀,但卻又有著屬于自己這個時代的“思維局限”。
當提到“思維局限”的時候,很多家長又會陷入新的一輪焦慮和糾結(jié):“我是不是陷入了思維局限?思維上的局限是否會限制孩子的成長?我是不是已經(jīng)陷入思維局限當中,成為了孩子最討厭的‘自以為是’的父母?”
80、90后家長面臨著孩子的教育時,始終害怕犯錯,加上社會上各種相互矛盾的育兒觀會給家長帶來無形的壓力,所謂的“社會標準”之下,很容易產(chǎn)生對比,一旦有所差距,就會感到焦慮和搖擺。
因此,越是看似精英一般的家庭,越是吸收了大量的教育理念和所謂的方法論,卻越不敢實踐,或者實踐起來卻變了味兒。最終,家庭教育與孩子的內(nèi)心感受脫節(jié),成為家長的自嗨。
但是,所謂的“思維局限”并不可怕,當一個“自以為是”的父母,也不一定就會讓孩子陷入萬劫不復(fù)的深淵。在白雪看來,與其說家長面對教育會陷入“思維局限”,不如說,這些“局限”其實來自于家庭對世界的認知、對教育的看法,并以此形成了屬于每一個家庭所獨有的教育特色。
雖然這些教育特色不一定都是“科學的”,但與其擔心是否會因為自己的“思維局限”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更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家庭的核心教育理念,并自信堅持自己的觀點。
在教育當中有一句話,叫“任何人告訴你的都是前置的經(jīng)驗和觀點”,換言之,教育流派眾多,沒有所謂的正確與否,特別是養(yǎng)育孩子更不存在正確的方法,每一個孩子都不是自帶說明的機器。自然對于父母來說,多學本身沒錯,但更要保持獨立的認知。
“家長其實也被世俗裹挾,很少照顧自己的內(nèi)心,所以缺乏足夠力量去面對挑戰(zhàn)。”白雪建議家長不用為了“思維局限”四個字而忐忑不安、自我懷疑,反而應(yīng)該找到內(nèi)心的恐懼,讓自己具有擁抱不確定性的能力。
如前所述,家長潛意識會迷信專家、害怕出錯,從本質(zhì)上來說,其實還是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在各大自媒體平臺上,80、90后家長易從眾的心理,就是網(wǎng)紅教育博主們掌握的流量密碼。因為這些家長更愿意跟著大部分人都認可的理論去實踐。
家長想要跳出思維局限,最重要的,就是要升級自己的思維,用多維角度,去看待自己所接觸到的教育信息,從中獲取到與自己教育理念一致的觀點和方法。
當然,也要用多維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畢竟,這些10后的孩子們,也有著屬于他們的時代特征。只有帶著批判的眼光,多維度看待教育和孩子,才能直擊教育的本質(zhì)。
其次是放下焦慮,降低欲望和期待。當教育焦慮產(chǎn)生,通常是因為家長想要的太多,希望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能按部就班。“即使這樣做錯了,又能怎么樣?孩子是否就不會健康成長?”如果把孩子的成長放到長久的時空去看,其實很多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當初的焦慮顯得有些多慮了。
在《教師的5重境界》中,提到了“負數(shù)”教育:許多時候,我們操之過急,求勝心切,結(jié)果適得其反,不但未能收到成效,反而帶來嚴重后果。在不能做到“正數(shù)”教育的情況下,寧愿無效,也不能起到反作用。
實際上,如果從內(nèi)心開始接受孩子是一個獨立的生命,會發(fā)現(xiàn)孩子總是會自我糾正、向陽而生的。
當然,更重要又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則是“溝通”。“溝通是為了保持溝通,不在此刻,而在于未來要面對的所有時刻。”白雪老師提到。
作為家長,每天陪伴著自己的孩子,是應(yīng)該最懂孩子的人,而老師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雖然這些經(jīng)驗屬于前置經(jīng)驗,但家校的充分溝通,才能不斷互相修正面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不被思維局限所禁錮。
原標題:搶抓就業(yè)關(guān)鍵期!教育部明確4個行動任務(wù) 為搶抓春季開學后促就業(yè)工
政策2024-03-21 19:16:30
原標題:西藏:招商引資企業(yè)投資經(jīng)營者子女滿足相關(guān)條件 可報名參加當?shù)馗?/p>
政策2024-03-19 20:17:30
原標題:2023年英國學生簽證數(shù)量下滑,印度再超中國成最大生源國 根據(jù)英國內(nèi)
政策2024-03-04 21:5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