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逆向考研值得嗎?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逆向考研? 10月15日,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開始網上報名。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逆向考研的
原標題:“逆向考研”值得嗎?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逆向考研”?
10月15日,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開始網上報名。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逆向考研”的想法:“211院校”學生選擇報考“雙一流院校”;“雙一流院校”學生報考“雙非院校”。
近年來,不同于通過向上考研實現學歷的“提檔升級”,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到不如自己本科排名的院校繼續(xù)深造。對此,社會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這是“不思進取”,與“躺平”無異;有人說,這是“理性選擇”,是當代青年越來越“務實”的體現。
“逆向考研”為何流行?圍繞它的爭論,是否只能局限于非此即彼?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一
“逆向考研”只是一種表象,看上去,似乎都是大學畢業(yè)生們的一種“向下選擇”,但其實各有原因,各有其境況,各有其道理。其中,有的或許是無奈的妥協;有的或許是深思熟慮之后的明智之選;當然,也不乏一些學生比較盲目隨意。
毋庸諱言,“逆向考研”是大多數考生面對調劑的無奈之舉。起初,他們也選擇“正向”沖擊排名更高的學府,可目標越高,難度也就越大,“第一志愿”未被錄取時,就不得不面臨“調劑”或“二戰(zhàn)”的兩難抉擇。有的考生選擇再戰(zhàn)一年,有的考生在權衡后,傾向接受調劑,而這也就意味著失去了選擇的主動權。盡管有少數幸運兒實現“向上調劑”,但大多數情況下,調劑的結果與既定目標之間總存在巨大的落差。
當然,“逆向考研”也是一些考生深思熟慮后的明智之選。他們認為,“考得上”比“考得好”更加重要,經過對自身能力的充分考量,將報考目標鎖定在錄取概率更高的院校上。從這個角度來看,“逆向考研”無疑更加務實。此外,一些名校的本科生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對自己的未來規(guī)劃有更清晰的認知,名校“情結”相對淡化,更能對報考院校、學科排名以及時間成本等因素進行合理地權衡排序,進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選擇。
在“逆向考研”的群體中,也不乏“隨大流者”。有些考生沒有明確的目標規(guī)劃,選擇考研并非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而是為了逃避就業(yè)的壓力。據《中國青年報》的一項網絡問卷調查顯示,接近20%的考生坦言自己的考研動機是“不想進入社會工作”。在這種心態(tài)的驅使下,他們難以維持穩(wěn)定的備考狀態(tài),最終也只能進入知名度不如自身本科的院校讀研。
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資料圖) 圖源:新華日報
二
“逆向考研”漸成趨勢也并非偶然。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以下三點原因。
日益增長的考研人數與依舊緊俏的資源之間的矛盾。從2015年到2023年,中國考研報名人數逐年遞增,盡管2024年報名人數略有回落,但仍有438萬人。面對龐大的考生需求,頂尖高校的招生名額供不應求,如同“杯水車薪”。一些名校的熱門專業(yè)報錄比高達驚人的100:1,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此外,一些高校為了確保生源質量,大幅提高保研比例,這無疑又進一步加劇了考研的難度,迫使許多考生不得不調整策略,尋求“向下”兼容的機會。
日益提升的求職門檻與持續(xù)“通脹”的學歷之間的矛盾。今年,多所高校出現“在校研究生多過本科生”的現象。數據顯示,2023年北京高校預計全日制畢業(yè)生數量約29.6萬人,其中研究生16萬余人,比本科生多出3萬人。今年的清華本科生不足3800人,而研究生近1萬人。早在去年,“北京碩博畢業(yè)生數量首次超過本科生”的新聞就觸動了公眾對于“學歷貶值”的敏感神經。
隨著高學歷人才的持續(xù)涌入,就業(yè)市場對于求職者學歷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原本僅需本科學歷即可勝任的崗位,現在往往也要求碩士甚至博士學歷。學歷含金量的持續(xù)下跌,迫使大學生不得不繼續(xù)深造以應對“通脹”壓力。不少院校碩士教育“本科化”、本科教育“高中化”已不再是罕見的現象了。
日益多元的評價標準與唯名校論的認知之間的矛盾。中國高校的評價體系存在一種隱性的“等級觀念”,認為“985院校”優(yōu)于“211院校”優(yōu)于“新雙一流院校”優(yōu)于“雙非院校”。這種觀念過于強調大學的整體聲譽,而忽視不同大學在專業(yè)學科上的差異。
事實上,一流大學并不意味著其所有學科和專業(yè)都達到一流水準。隨著“雙一流”建設持續(xù)推進,高等教育的優(yōu)質資源分配將更均衡、更多元。一些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名校在特定優(yōu)勢學科上,已經具備比老牌名校更強大的實力,也應該贏得考研大學生的重視。
備考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學生(資料圖)圖源:新華社
三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客觀理性地看待“逆向考研”這一現象?
首先,我們須清晰地認識到,“逆向考研”遠非主流的報考趨勢。事實上,大多數考生仍是通過“正向考研”實現學校層級的跨越。將“逆向考研”過度解讀成考研的普遍現象,不僅夸大了其影響力,還有可能引發(fā)不必要的焦慮。正因為“逆向考研”并非常態(tài),所以每每發(fā)生,才容易引起廣泛的關注。我們既要看到其合理性,也要避免過度炒作。
其次,對于任何基于理性的選擇,我們都應當給予高度尊重。考研本身并無所謂的“正向”和“逆向”之分,“逆向考研”天然隱含了對高等院校的等級劃分和偏見,其合理性本身就值得商榷。當代大學生能夠摒棄外界對于“唯名校論”的過度關注,避免盲目“內卷”,而是根據自身個人價值和長遠規(guī)劃,確定目標并為之奮斗,這種獨立思考的姿態(tài)本身更值得我們提倡。
最后,對于考生來說,既然選擇了“逆向上岸”,便只顧“風雨兼程”。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調劑,“逆向上岸”的考生可能都會面對讀研院校與本科院校在教學等諸多方面可能存在的差異,或是與“正向上岸”同學對比帶來的落差感,乃至是親朋好友的質疑聲。因此,上岸成功后,專注于前行吧。若總是以過往的經驗去評判當下的境遇,失望肯定在所難免,而持續(xù)的負面情緒也終將消磨熱情。
我們不必擠在同一個賽道,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優(yōu)的選擇。“逆向讀研”也是一個新起點,不妨及時調整狀態(tài),以加倍的努力度過讀研的時光,讓每一步走得堅定而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