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標題:萬瑋:教育者的認知升級 教育者每天都面臨很多挑戰(zhàn)。困難在于,我們往往囿于固有的認知模式而看不到問題所在,更談不上找到解決方案。 萬
原標題:萬瑋:教育者的認知升級
教育者每天都面臨很多挑戰(zhàn)。困難在于,我們往往囿于固有的認知模式而看不到問題所在,更談不上找到解決方案。
萬瑋認為,教育者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思考,提升認知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面對教育難題時,才不會束手無策;在內(nèi)心苦悶時,才能繼續(xù)堅定前行。
01
剛做老師時,我是個追求效率的人,我希望學生在學校里、在課堂上爭分奪秒地學習,不要開小差,不要浪費時間。
后來,我認識到,處在童年期、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會犯錯,犯錯是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于是,我的要求變成了“吃一塹,長一智”“相同的錯誤只能犯一次”“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
再后來,我意識到有些孩子就是很晚才覺悟,在學校里就是迷迷糊糊的,就是會犯困,就是表現(xiàn)得“不務正業(yè)”。在外人看來,他們似乎無所事事,喜歡整天發(fā)呆或者閑逛。但發(fā)呆或者閑逛本身也是有價值的,是為未來的覺醒積攢能量。
有一天,我猛然覺悟:發(fā)呆也好,閑逛也好,我之所以能包容,是因為我在乎的是后面的覺醒。如果孩子一直不覺醒呢?我還是太功利了。
那一刻,我想起了德國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的觀點: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在教育領域把這個觀點進一步深化。他認為,教育即生長。他說,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也就是說,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長,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的。
杜威的思想深刻影響了我。成為校長之后,我秉持的就是“生長”的教育觀。我和管理團隊努力在校園里營造“平而不庸,和而不同”的文化,把學校打造成一個以學習共同體為紐帶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我的信念是——萬物生長,各自高貴。我的期待是——水土豐美,百花盛開。
在我的心中,“生長”是全方位的——學生的生長,教師的生長,管理者的生長,家長的生長,組織的生長,社區(qū)的生長,社會的生長。這些不同主體的生長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互影響,相互浸潤。
“生長”這個詞過于理想化,真實的人生不可能除了生長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目的。因此,我們通常用成長來取代生長,成長有一定的指向性。有些人對成長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
02
人與人最大的差別,是認知的差別。教育者亦如是。
認知層面不同的人相互之間很難交流。美國企業(yè)家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一次采訪中說過一句經(jīng)典的話:“我現(xiàn)在都不跟人爭吵了,因為我開始意識到每個人只能在他認知的水準基礎上去思考,以后若有人告訴我2+2=10,我會說:‘你真厲害,你完全正確。’”
過去這些年,提升管理團隊的教育認知,一直是我作為校長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之一。
我們成立了教師發(fā)展中心,專注于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
我們改革了中層干部的行政例會,將它打造成為一個以學術交流為主、布置工作為輔的專業(yè)平臺。
每學期開學前的全校教職工大會原來也以布置具體工作為主要內(nèi)容,我將它改造成“校長講壇”。自2016年起,我每學期都做開學演講,演講稿在學校的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在一定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一些影響。每學期結(jié)束前,我們總會抽出時間舉辦教師講壇,邀請青年教師講述在各自工作崗位上的成長故事。
寒暑假里,我們會給教師充足的休息時間,中層干部則要參加培訓。培訓的主要目的是打開視野,提升認知。
過去這些年,我們集體學習過如何使用“教練技術”“引導技術”“焦點咨詢技術”等管理學工具,了解過“NLP演講”“薩提亞模式”“家庭系統(tǒng)排列”“U型理論”等心理學前沿技術,研修過王陽明心學、產(chǎn)品思維、“六頂思考帽”等理論體系,共讀過《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管理十誡:影響你一生的管理哲學》《熵減:華為活力之源》《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教育3.0》等數(shù)十本管理類及教育類書籍。我還給中層干部做過幾十場演講。
校長班子的理念要靠中層干部去貫徹落實。上海市民辦平和學校(以下簡稱“平和”)過去這些年取得飛速發(fā)展,令行業(yè)矚目,中層管理團隊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3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讀了很多管理學著作。我比較欽佩的人,除了華為的任正非,就是稻盛和夫。
稻盛和夫是日本企業(yè)家,但他研讀最多的卻是中華文化。他的管理處處體現(xiàn)出對中國哲學精神的覺悟。
在稻盛和夫心中,員工是排在第一位的。員工不是被管理的對象,而是企業(yè)的主人。企業(yè)的價值不是盈利,而是讓員工幸福。
事實上,如果員工有幸福感,對企業(yè)有歸屬感,全心全意為企業(yè)服務,企業(yè)怎么會不成功呢?
人類的悲歡是相通的,管理的道理也是相通的。人不是工具,人就是目的。連企業(yè)管理者都能有這樣的認知,學校管理者豈能不知?
2023年暑期,我在學校中層干部培訓中演講的主題是“27年來,平和做對了什么”。演講文字稿在“平和教育”微信公眾號上發(fā)布后,一位來平和工作七年的青年教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zhuǎn)發(fā),并寫下這樣一段文字:“作為一名老師,七年來我的感受是:平和讓職工享受工作,提升工作能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實現(xiàn)人生價值,這就是教育界稀有的成功。”